美哉清溪村
发布时间:2021-09-26 16:00 信息来源:益阳日报 作者:陈泱羽 浏览量: 【字体:

当我走进清溪村,注视那“荷叶罗裙一色裁”的池塘;当我徜徉在弥漫花香的小路,经过那一盏一盏太阳能路灯;当我坐在清溪剧院,观赏那美轮美奂的《那山那水那乡愁》,我的思绪总是穿过这眼前的清溪村,想起《山乡巨变》,想起周立波。


周立波是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编译家,也是两次获得斯大林文学奖的著名作家。位于益阳市高新区谢林港镇的清溪村,既是他的出生地,也是他的代表作《山乡巨变》的创作地和原型地。曾偶然见到一份周立波的影像资料,黑白录影里的他,弓着腰,跟村民们一起挑着一大担柴火颤颤巍巍的走着,瘦削、沧桑的脸上是极快乐的笑容。60多年过去,清溪地貌依旧,但更加壮美的山乡巨变已悄然发生,田园荷塘、清溪画廊、立波故居、青石小路.....是什么让一个偏僻农村翻天覆地?是什么力量使他如此深爱农村、热爱生活?带着这两个疑问我开始认真了解周立波、了解清溪。

1928年周立波走出穷苦的清溪村,前往上海求学,时年二十岁,一边做小工,一边备考。1929年,他考入上海劳动大学,1930年因参加共产党组织的革命活动被开除学籍,衣食无着又返回清溪。1931年周立波再次前往上海,在神州印刷所当一名小校对。1932年又因罢工和张贴抗日传单被逮捕,判刑2年半。他的信仰早在青年时期就已经明晰。共产主义信念于他,既作利剑,“烽火连天的华北,我将抛弃纸笔,去做一名游击队员”,也为盾牌,“微笑面对生活,从不为抚摸自己的伤痕而叹息”,始终带着乐观和坚定。周立波即使在最困苦迷茫的时候,仍矢志不渝地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尤令人钦佩。

周立波将苦难化作财富。在狱中,他靠着一本英文词典自学英文,为以后成为编译家打下基础。之后,他将自己的名字改为立波,取自英文liberty(自由)自此,周立波其人终于如钢铁锻造完成。在抗日战争和国共战争中,他作为战地记者一路随军,用两只脚走了七个省的广大战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响应作协关于作家到基层去的号召,从北京回到偏僻的清溪乡,写下《山乡巨变》,记录农业合作化运动,塑造了如邓秀梅、亭面糊、李月辉等栩栩如生的人物。他自己说:“我的笔是停不了的,这归根到底也是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他的信念,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精神财富,成了清溪村永恒的红色资源和文化底蕴。


如今的清溪村不断印证了周立波的憧憬。周立波故居被开发成我省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周边建起了旅游商业街、清溪剧院、清溪村民俗艺术广场等文旅场所。凭借优美的山水田园风光和文化资源,清溪村每年接待省内外游客近百万人次,2020年村民平均收入达到3.3万元每人,被评为中国幸福村。

以清溪景区为核心,辐射带动周边5个村协同发展,形成了整体规划、统筹建设、一二三产融合互补的“泛清溪”发展格局,续写了新时代山乡巨变的宏伟篇章。

如今的清溪村赢得了“山乡巨变第一村”的美誉,正在不断刷新这“山乡巨变”的内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