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著名诗人、原湖南省作协未央主席的夫人杨晶莹老师委托湖南省作协创作研究室主任贺秋菊,将这根承载了半个多世纪回忆的“擀面杖”捐赠给周立波故居纪念馆。并亲笔书信一封,将这个“擀面杖”的故事鸿雁传情,告知于众。
杨晶莹老师在信中这样写道:“六十多年前,长沙市城北麻园岭一号,是湖南省文联的大院(民国时期是一位高官的公馆,现已拆除)。周立波先生和林蓝女士曾居住这里几年,还有他们的女儿、一位很会做面食的北方保姆。
周立波夫妇回北京后,相继住进了一群年青的作者,多为单身,只有未央带了家属我。我俩成家不久,生活简陋。我是东北人,喜欢面食,苦无擀面杖。一天,推开小杂屋,盆盆罐罐中间,躺着一根擀面杖。我心花怒放。这根擀面杖,硬硬的天然实木,古朴粗粝,一尺三寸长,中间略粗,两段渐细。擀起面来,沉颠有力,太好用了。
显然,这是周家遗留的厨具。我们曾拿给健明先生看,表示借用。他笑而不语,未表可否。我们认为已默许,爱不释手,长用不还,下放农村,都带着。直到立波先生辞世,我们才收起珍藏。此时的擀面杖,已然老化变形。
这根擀面杖让我们长忆周立波先生文学的辉煌:《战场三记》,《暴风骤雨》,《山那面人家》……那风暴,那柔情,满满的人间烟火;先生温和的面容,善良的心灵;未央在清溪乡追随先生的青春岁月……
而今,但愿他们在另一个世界,长相依;师徒情,永不断。今天,我把不舍的老擀面杖敬还主人,虽然迟了半个世纪,相信先生不会怪罪于我。
周立波先生千古!”
小小一根“擀面杖”承载了太多的回忆,未央当时陪同周立波一起走访农村、深入生活。“要紧的是放下架子,把自己当做一个普通农民,扎扎实实地和农民一道劳动,同吃同住,处处诚恳虚心当农民的小学生。这样,农民才会把你当做知心人,你才会变成农民中的一个,生活在他们中间。”未央口述(原载于余艳《新山乡巨变》诞生记)。他敬爱立波,也一直在传承周立波的文学品格。如今,这根“擀面杖”跨越半个多世纪,回到周立波故居,也将这份珍贵的师生情留在了周立波故居。